5月25日下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主办的第十一期博学论坛暨第一届中原器官移植创新论坛在东院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我院副院长程敬亮、科研处处长王雪青出席会议。相关专业职工、研究生、进修生和规培生等参加活动。肝胆胰外三科主任郭文治主持会议。
程敬亮对各位专家的到来以及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简要介绍我院发展历程后,他指出,自郑大一附院肝移植团队成立以来,在张水军教授和郭文治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显著成绩。肝移植团队在1997年完成首例肝移植,1998年完成全省首例胰肾联合移植。2007年,我院获得河南省卫计委(现卫健委)移植资质审批,正式踏上发展的脚步。自开展肝移植手术至今,共完成2000余例肝移植手术。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肝移植团队能够继续努力,为中国肝移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核酸药物》等方面内容做了精彩报告。陈润生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多年来,陈润生院士一直从事数理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是我国以基因组为对象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先行者。三十年来从生物大分子结构模拟和预测开始,先后在基因标注、生物进化、SNP数据分析、生物网络、非编码基因等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曾参加中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
陈润生院士在《核酸疫苗与核酸药物》报告中指出,近年的研究证明这些区域不仅和人类的生长发育紧密相关,也与各种疾病紧密相关,非编码核酸药物是尚未开发的原创药物的巨大源头。 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他预测,数字永生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会越来越强大,“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它能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这样的机器人将被认为是具有知觉、有自我意识的,属于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
授课结束后,现场听者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表示,陈润生院士报告生动,内容精彩,收获颇多。本次会议为大家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鞭策卫生健康科研工作者在医学研究领域坚持探索,把医学知识与技术薪火相传,向着健康强国的目标继续奋进,造福更多的患者。
医院总机:66913114,67966114
咨询电话:河医院区 0371-67966263 / 6266 / 6261 / 6262
郑东院区:0371-66278517/66278518
监督电话:66913096(工作时间) 66913084(非工作时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